图片
元人吾丘衍所著的《学古篇》,堪称是一部印学经典,它也是最早的一部篆刻教材。其中的《三十五举》尤为重要,不仅有关治印,同时也将“篆”与“刻”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之上。白话《三十五举》,走进吾丘衍带给我们的篆刻世界。图片
汉印与唐宋印的正谬
撰文 | 毓慧图片
十九举曰:汉、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可缓者也。军中印文多凿,盖急于行令,不可缓者也。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故如此耳。自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绝无知者,故后宋印文,皆大谬。
(白话试译)十九举说:汉、魏时期的印章,都是用白文,大小不超过一寸,官员和侯爵的印章都是铸造的,因为可以选择日期封拜,所以可以慢慢来。而军官用印大多是凿刻的,因为要等着行军发令,不能耽误时间。要知道,古代是不用花押的,只以印章作为官职的凭信。从唐代开始用朱文印,古法就渐渐被废弃了,到宋南渡后,就更没有人知道古法了,所以后宋印章文字,都存在着很大的谬误。图片
正文走起……自明清篆刻艺术兴起,朱、白文印平分秋色,而在汉、魏之时,却几乎全部是白文印形式,这是因它们的实用属性所决定。而且,它的大小不会超过一寸。汉、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这个一寸,当然所指是秦、汉时的一寸,约合我们今天的23mm左右。图片
▲ 西汉(铸印)·未央厩丞而同样是白文,在制作工艺上也有铸印和凿印的区别。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可缓者也。文官及贵族封印,使用的是铸造的形式。因为铸印制作精良,工艺复杂,周期较长,而文官用印及贵族的分封,并不是十万火急的事情,早一天晚一天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给你做个漂漂亮亮的,不要急嘛。图片
与文官用印相对的是武将用印,凿印更多用于武官的封拜。军中印文多凿,盖急于行令,不可缓者也。汉末,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事频繁,将军随时出征也是常有的事儿,这个时候,他们的印章制作,速度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要求,而凿印是在铸好的印坯上直接凿刻而成,相比铸印,制作过程要快很多。工匠说,速度我能保证,但写错了字不要怪我。图片
▲ 南北朝(凿印)·虎威将军章古时是不用花押的,用今天的话来说,不使用签字的形式。印章用做官职的信物,它们即是官员身份的证明,所以,无论文官武将,都会身佩一枚小印章来表明他们的身份。这也就是吾丘衍老师说的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故如此耳。吾丘衍老师开篇即说汉、魏印章,皆用白文,而朱文的使用,是从唐开始的,自唐用朱文,这是吾老师想说明的。但事实是,汉、魏印章,确是以白文为主,但朱文也是并存的,只是相对数量较少。其实早在先秦时期,朱文玺印就比较常见了。我们今天可以有大量的资料及文物出土来佐证,但是在吾丘衍老师所生活的时代,对于前朝历史的了解,信息来源却是非常困难的,由此而带来的认知片面性,也是在所难免。图片
▲ 战国·右司马而以朱文印为主流的现象,并非始于唐,在早于唐的隋朝,就已经开始了。只是隋的国祚较短,影响力不及唐罢了。图片
▲ 隋·桑乾镇印吾丘衍老师说,从唐开始用朱文,是因为这个时期不遵循古法,自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绝无知者。至南宋时,就更没有人知道其中的道理了,所以印文就越发的荒诞。图片
▲ 唐·陇西郡记图片
▲ 宋·鹰坊之印但印章从白文到朱文的过渡,事实上并非是不守古法,更根本的原因是纸张和印泥的出现。汉、魏时期,公文使用的是竹简,印章的功用是封泥,封泥呈现的朱文样式,印文清晰易辨,所以,印章本身自然要采用白文。图片
▲ 东安平令(汉·封泥)到了南北朝时期,纸张开始普及,政令公文不再使用竹简,从而封泥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那时候的纸张和印泥都比较粗糙,白文印钤盖出来的效果远不及朱文印清晰,小印钤盖出来的效果远不及大印清晰,这就导致了官印制作形式和使用习惯的改变,即朱文印逐渐替代白文印,大印逐渐替代小印。这才是这一时期朱文印出现的根本原因。而吾丘衍老师所说的由于不守法度而产生的朱文并不十分确切,但可以说,由于隋唐开始的渐失法度,是导致由此至宋元印章颓败的根本原因。图片
故后宋印文,皆大谬。最后,做一简短总结:所以,从隋唐到后宋,印章都存在着很大的谬误。此言真实不虚。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毓慧,女,辽宁沈阳人,本名鲍秀红,印学研究者,专栏撰稿人。现为《中国书画报》“寻味方寸”篆刻专栏特约作者,金石印坊公众号“慧·见”“慧·读”等专栏特聘作者,在专业媒体上发表过大量篆刻鉴赏及评论文章。篆刻创作以秦汉为基,专师吴让之,颇得让翁神采,印作曾多次入选国内重要篆刻展览,辑有篆刻作品集《毓慧印存》《毓慧篆刻心经印谱》等,编著有《吴让之篆刻字典》(即将出版),是业内少有的既精于篆刻创作又擅长撰写理论文章的综合型印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的股票配资一览表.天金策略.股票配资平台哪个最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