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当然,诺奖作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今天本文就为读者统计分析下百余年来诺奖情况,多维度展示诺奖分布情况。(注:使用python 程序爬取诺奖委员会官方网站后台数据进行统计,数据来源具有权威性)总体情况概览诺奖自1901年首次颁奖,到今年已经123年了。设立奖项包括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医学、经济学奖、文学奖、和平奖(注:本文不统计和平奖)。截止2024年10月14日,根据诺奖官方数据,共有870人次(个别极少数科学家一生获得两次诺奖,会统计两人次)获得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医学、经济学奖、文学奖。总体情况如下,图片
这123年中有些年份没有授奖,比如物理奖: 1916, 1931, 1934, 1940, 1941, 1942化学奖: 1916, 1917, 1919, 1924, 1933, 1940, 1941, 1942生理医学奖: 1915, 1916, 1917, 1918, 1921, 1925, 1940, 1941, 1942文学奖: 1914, 1918, 1935, 1940, 1941, 1942, 1943各国情况对比这些获奖者中获得物理、化学、生理医学奖的华人获奖者共有9位,信息如下:图片
这些华人科学类诺奖项获得者中,只有一位(屠呦呦)是在中国大陆求学、大陆研究机构做研究并获得诺奖的,其他的都在美国获得。日本在物理、化学、生理医学奖诺奖中的表现在亚洲国家中比较突出,截止2024年,日本籍或者日裔外籍科学家中获得物理、化学、生理医学奖的人数共有22位,其中有17位是在日本本土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工作取得诺奖的日本籍科学家。另外5位曾在日本的大学学习然后美国深造并在美国大学或研究机构取得诺奖。对比之下中国在诺奖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表现不尽人意。统计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经济学四项诺奖总人数(以获奖者获奖时工作的研究机构和大学所在国家为准,沙俄、苏联时代的统一归类到俄罗斯、冷战时期东德和西德也统一归类到德国),美国一个国家以392人次占据了半壁江山,其次是英国(95)、德国(74)、法国(37)、瑞士(24)、瑞典(18)、日本(17)、俄罗斯(12)。英美两国同属于盎格鲁-撒克逊一族。这么看来,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领域,颇有“天下才共十斗,盎撒占八斗,德国占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的感觉图片
图片
德国在二战前在诺奖领域高居榜首,几乎每年诞生一个诺奖,不过二战德国战败没落,美国吸收了德国及其他国家大量科学家,5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腾飞,现在已经一骑绝尘。图片
物理学奖(前十)美英两国基本垄断了物理学奖,美国109,英国26,其次是德国23,法国、俄罗斯位居其后。亚洲日本最多,7人次图片
英美教育体系其实大体算一脉,英国物理学从牛顿时代开始,一直保持领先数百年,也出了不少旷世大才,开宗立派的有三位:艾萨克·牛顿,经典力学掌门人,近代自然科学的鼻祖,一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统一了天地之间物质运动的力学原理;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电动力学掌门人,一部《电磁通论》艳冠群芳,统一了虚空之中的电和磁;保罗·狄拉克,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一部《量子力学原理》统一了量子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数学框架。可以说英国在物理学发展上大师辈出,在诺奖领域自然表现不凡。化学奖(前十)美国85人次,也是遥遥领先,德国33位,英国31人次,其次是法国、瑞士,亚洲最多还是日本,6人次。图片
生理学或医学奖(前十)生理医学奖项美国119人次居榜首,其次是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澳大利亚四个国家并列第十,为3人次。图片
经济学奖(前十)经济学领域美国独霸天下,其他国家非常少。不过也正常美国向来喜欢以经济手段控制全球,自然盛产经济学领域专家。图片
大学或研究机构诺奖对比统计各个大学或研究机构诺奖人数,首位为美国哈佛(含哈佛医学院),34人次;剑桥大学(含下属机构--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7人次;麻省理工位居第三位,25人次。其他几个参加下图。三巨头有两个在美国,前十有八个大学在美国。图片
两次诺奖获得者概览约翰·巴顿获得两次物理学奖,居里夫人获得一次物理,一次化学奖。莱纳斯·卡尔·鲍林,一次化学奖,一次和平奖。k·巴里·夏普勒斯获得两次化学奖。图片
图片
图片
最年轻的获奖者(自然科学领域)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是史上自然科学领域最年轻的获奖者,25岁获得1915年物理学诺贝尔奖。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的股票配资一览表.天金策略.股票配资平台哪个最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